收涩药
中药收涩药栏目主要为您介绍什么是收涩药、收涩药的种类、收涩药的功效大全等收涩药相关知识,让您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收涩药知识。

麻黄根
麻黄根别名:草麻黄、中麻黄。性味:味甘、涩,性平。归经:归心、肺经。入药部位:干燥根和根茎。形态特征:本品呈圆柱形,略弯曲,长8~25cm,直径O.5~1_5cm。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,有纵皱纹和支 更多 >>

小麦麸
小麦麸性味:味甘;性凉。归经:归大肠经。入药部位:小麦的种皮。小麦麸的用法用量内服:入散剂。外用:醋炒包熨或研末调敷。炮制:秋季采收果穗,晾晒,打下果实,人工或磨面机打磨后筛取种皮 更多 >>

浮小麦
浮小麦别名:浮麦、小麦粉、浮水麦。性味:味甘,性凉。归经:归心经。入药部位: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。形态特征:呈长圆形,长约6mm,直径约2.6mm。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,略抽皱,腹面有一深陷 更多 >>

糯稻根须
糯稻根须别名:稻根须、糯谷根、糯稻草根。性味:味甘,性平。归经:归肺、肾经。入药部位:根及根茎。形态特征:全体集结成疏松的团状,上端有分离的残茎,圆柱形,中空,长2.5~6.5cm,外包数层灰 更多 >>

白梅
白梅别名:盐梅(《尚书》),霜梅(《纲目》),白霜梅(《本草便读》)。性味:酸涩咸,平。归经:肝;肾经。入药部位: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,经盐渍而成。白梅的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、噙咽 更多 >>

诃子
诃子别名:诃黎勒、诃黎、随风子。性味:味苦、酸、涩,性平。归经:归肺、大肠经。入药部位: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或绒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。形态特征:为长圆形或卵圆形,长2-4cm,直径2-2 更多 >>

盘龙七
盘龙七别名:石白菜、地白菜。性味:味涩、微苦,性平。归经:归胃、脾、肺、肾、大肠经。入药部位:为虎耳草科植物秦岭岩白菜的根茎。形态特征:根茎近圆柱形,一端稍细,直径2.5-4cm。表 更多 >>

菱壳
菱壳别名:菱皮(《滇南本草》),乌菱壳(《纲目》),风菱角(《医宗汇编》)。性味:味涩;性平。入药部位: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。菱壳的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,大剂量可用至60g 更多 >>

石榴叶
石榴叶性味:味酸、涩,性温。归经:归肝经。入药部位: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granatumL.的叶。石榴叶的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。炮制:若使石榴叶,用浆 更多 >>

凤眼草
凤眼草别名:椿荚,樗荚,凤眼子,樗树凸凸,樗树子,臭椿子,春铃子。性味:苦、涩,凉。归经:归胃、大肠、小肠经。入药部位: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altissima(Mill.)Swingle的果实。 更多 >>

没食子
没食子别名:墨石子(《雷公炮炙论》),无食子(《药性论》),没石子(《子母秘录》),无石子(《酉阳杂俎》),麻茶泽(《方舆志》)。性味:苦,温。归经:入肺、脾、肾经。入药部位:为没食子蜂科昆虫没 更多 >>

山茱萸
山茱萸别名:蜀枣、鬾实、鼠矢、鸡足、山萸肉。性味:味酸、涩,性微温。归经:归肝、肾经。入药部位: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.etZucc.的干燥成熟果肉。形态 更多 >>

覆盆子
覆盆子性味:味甘、酸,性温。归经:归肝、肾、膀胱经。入药部位: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chingiiHu的干燥果实。形态特征:为聚合果,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,呈圆锥形或扁圆锥 更多 >>